当前位置: > 凯时首页入口 >

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4件事处置不当如何让成全民公敌?

  我是棠棣,一枚历史爱好者。欢迎大家【关注】我,一起谈古论今,纵论天下大势。君子一世,为学、交友而已!

  70年代以后台湾社会政治的变化,也反映在1972年底的“中央”及地方公职选举上。

  选举结果,无党籍在省议员部分当选15席,在“增额立法委员”部分则有许世贤、康宁祥、黄顺兴和张淑线人当选,在“国大代表”部分有黄天福、吴丰山、张春男等人当选。

  当时在《大学》杂志中的新生代许信良当选省议员;任职中央党部的张俊宏在争取党内“立委”提名失败后,全力投入杂志编务,并显示出思想转变的迹象。

  70年代初,为了替“新政”创造合适的气氛,蒋经国也开始有意识地适度放松对舆论的控制,使此前十年的“政治冰封”有了一点“解冻”

  1970年10月,在蒋经国的授意下,中央党部连续召开了两次青年人“国是”座谈会,邀请青年学者、学生代表座谈,台湾学术界和企业界的“青年才俊”共70余人与会,对时局提出了许多批评,其中不少还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,事后他们不仅没有受到追究,反而得到了鼓励。

  蒋经国本人也曾通过秘书长张宝树,邀请陈鼓应等“当面沟通,相互交流”。

  “青年人应该有蓬勃的朝气,应该对什么都能开诚布公”,要他们“把心中的话完全讲出来。”

  在当局的鼓励下,一批关心时政、大多有员身份的青年知识分子,对创刊于1968年的《大学》杂志进行改组,使之成为一份对台湾现实政治十分关心的政论性刊物。

  在1971年1月出版的创刊三周年纪念刊上,刘福增、陈鼓应、张绍文联合发表了《给蒋经国先生的信》,建议他多接触想讲真心话的人,并为青年“提供一个说话的场所”。

  1971年4月,美国无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对,宣布在向日归还琉球群岛时,仍把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八岛包括在内。岛内学生、市民随即纷纷走上街头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“保钓运动”。

  当月的《大学》杂志也发表了由93名学者和中小企业家联署的《我们对问题的看法》,敦促当局采取强硬态度,捍卫中国领土,对“保钓运动”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  7月,《大学》杂志发表了由张俊宏、张绍文、许信良、包奕洪联合撰写的论文《台湾社会力的分析》,对台湾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作了剖析,呼吁当局重视青年、中小企业者和公务员的作用,实行政治改革。

  10月,杨国枢、张俊宏、陈鼓应、许信良、丘宏达、孙震等15人在《大学》杂志上发表了署名文章《国是诤言》,以鲜明的立场,就“国府权力结构的调整、政治的革新、国会的全面改造、民主政治的实质发展”等敏感问题发表意见,成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议论时政的纲领性文件。

  在同一期内,杂志还特别重刊了蒋经国过去发表的一篇文章《追念我的知友王继春》,谈及王在赣南时期如何支持他的改革,以至积劳成疾而终。

  此文的发表,十分耐人寻味,曾引起海内外对于蒋经国与《大学》杂志关系究竟如何的各种猜测。

  此后,《大学》杂志不断升高议论时政的调门,先后发表杨国枢、张俊宏、陈鼓应等18位青年学者的文章《国是九论》和陈鼓应的文章《开放》,在台湾社会引起一股股政治冲击波。

  1971年11月,台湾大学学生先后举行“在台大”和“民主生活在台大”座谈会,讨论大学内部的言论、出版自由问题。12月,台大又举行了“中央民意代表应否全面改选”辩论会,《大学》杂志社长陈少廷提出了解散“三大民意机构”代表,重新选举“中央民代”,实施“全面的政治革新”的主张。

  新的社会舆论的出现和大学校园内的民主气氛,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,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争取政治参与、确保、保障人权等主张。岛内的也显露出“突破校园、走向社会”的趋势。

  在此之前,当局对于《大学》杂志和一直持宽容的态度,当时的学生感觉到学校甚至当局都在“默许他们做一些事情”,一部分学者也误以为蒋经国已经改变统治手法,全面“政治革新”就在眼前。

  但是,《大学》言论在岛内造成的影响,却使自我标榜为“青年之友”的蒋经国感到不能再忍受下去了。

  于是,在他的授意下,的党报《》于1972年4月分6天连载了一篇作者署名为“孤影”的长文——《一个小市民的心声》,对陈鼓应《开放》一文进行反击,发出了对舆论由“放”转“收”的信号。

  谁知《一个小市民的心声》出笼后,不仅没有让《大学》杂志立即停止呐喊,反倒引发了一场是求新、求变,还是苟安、偏安的新论战,《一个小市民的心声》在论战中被批驳得体无完肤。蒋经国事与愿违。

  《大学》杂志还在当年8月号上又登出由张俊宏、许信良等所写的《廿年来台湾选举史的探讨》,鼓吹“选举是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制度,可以说,没有选举,就没有民主。用一句古老但却充满智慧的话,选举乃是一种以‘数人头代替打破头’、‘以选票代替枪弹的制度”,直接触及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核心问题。

  1973年2月17日,当局突然拘捕在台大哲学系任教的陈鼓应等,罪名是他们在台大上一年年底举行的“民族主义座谈会”上为“”宣传。后来,当局虽然迫于各界的压力,将他们释放,却让台大在学期结束对陈鼓应予以解聘。

  与此同时,当局开始对《大学》杂志的骨干分子施压,促使这个原本松散的“自由主义集团”发生分化。其中一批权贵的后代如关中、魏镛、李钟桂等迅速归队,后来并得以进入统治集团上层;张俊宏离开任职的中央党部,另辟战场,后来与许信良等一步步走上“党外”反的道路;杨国枢、陈少廷等则开始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。

  1973年夏,台大哲学系讲师杨树同将被陈鼓应指为“职业学生”的该系学生冯沪祥的理则学试卷判为零分,引起冯沪祥的极大不满,冯沪祥给杨树同留下了一封“语带玄机,略挟威胁之意”的信。

  哲学系代主任赵天仪和杨树同要求将冯沪祥交给惩戒委员会处理,但校方却以赵天仪在处理陈鼓应一案中“配合不力”、“打击爱国学生”为由,解除其系主任职务,由孙智燊接任。

  孙智燊上台后即按照当局的旨意,频频调整人事,排除异已,如没将4位兼任讲师改聘为专任讲师,未续聘兼任讲师陈明玉,而将任中央党部党工的兼任讲师杨政河改聘为专任讲师,从而引起该系教师不满,赵天仪、杨树同等9人遂上书校方表示抗议,反被孙智燊指为“政治集团”。

  1974年3月28日,孙智燊临时将系务会议改为“哲学系紧急座谈会”,四处拉来学生与会,通知记者旁听,并对会议进行全程录音和记录。

  孙智燊在会议上罗织罪名,指哲学系利用打零分“迫害学生”,称哲学系、文学院甚至台大均“受北京指挥”,已被“赤化”。

  6月,孙智燊拟出了对8名教授的不聘名单,但在校内部分教授的强烈反对下,校方不得不留下个别仅为反对孙的作风的教师,其余大部分涉及“政治问题”的教师则被台大停聘。

  8月,孙智燊任期届满,黄天华接任系主任,他不但不纠正前任的错误,反而新解聘了黄天成等四名教师。

  “台大哲学系事件”是当局以“保护受迫害学生”为名,行整肃学术思想界之实的一起政治迫害案。

  蒋经国曾说过:“台湾所有的大学我都可以控制,但是只有台湾大学没有办法掌握。”

  1995年5月28日,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公布了“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报告”,宣布对当事人进行“”。

  陈鼓应、赵天仪等也在记者会上发表共同声明,感谢这“迟来的正义”,并要求重返台大。

  此后,台大校务会议决定,当年被无理逐出台大的教师可以回校任教,不回学校任教者则可从校务基金中各领取60万台币作为补偿金。

  1973年,张俊宏争取党内台北市议员提名再度失败,愤而将党证寄还市党部,宣布脱离,并于当年11月与党外的林义雄、陈怡荣、王昆和组成联合战线,共同竞选台北市议员。选举结果,他们虽然高票落选,但在竞选过程中,他们与助选的康宁祥一起,四处发表竞选演说,在台北市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选举与参政热潮。

  1975年8月,这一批人又创办了《台湾政论》,由黄信介任发行人,康宁祥担任社长,张俊宏任总编辑。姚嘉文被聘为该刊的法律顾问。

  “石油(危机)给予岛内经济沉重的打击,蒋公过世,中南半岛遗败,菲律宾、泰国与建交,一连串的事件,迫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艰难的局面”,在此情况下,他们要通过刊物“搭起民间舆论的发言台…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径上,对于在闭锁的环境中所造成的诸种不合理的现象,发挥‘扫除脏乱’的功能。”

  《台湾政论》的言论直指的统治体制,批判的调门更高,与当局对立的倾向更明显,因而在创刊后,很快便引起社会的重视,被公认为在野反对派的旗帜,其第3期刚上市便售完,再版达5次之多,可谓一鸣惊人。

  当年11月,举办第二届“增额立委”选举,为配合康宁样、黄信介等人竞选,该刊将第4期定为“选举特大号”,号召选民警惕的舞弊行为,希望民众都能投出自己“神圣的一票”。

  12月,该刊第5期刊登陈鼓应的《早日解除》和《谈“蒋院长说”》、姚嘉文的《宪法与国策不可以批评吗?》、郭雨新的《被遗忘的社会——人道主义所不能容忍的军眷问题》等文章,将“政论”的矛头指向当局“”体制本身,十分引人注目。

  同期还刊登身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邱垂亮的《两种心向》一文,批评当局的政策“都是形式化、表面化的政治魔术,完全缺乏可信性与实质性”。

  “相信台湾人民要想当家做主,只有两条路可走,第一是台湾本土人民武装起义推翻的独裁政权,第二是台湾人民团结起来奋斗争取早日和祖国和平统一”,却被当局抓住了“辫子”。

  当局指责该文“煽动他人触犯内乱罪,情节严重”,并以此为借口勒令《台湾政论》停刊。这样,《台湾政论》只存在短短的5个月便夭折了。

  《台湾政论》被停刊的真正原因是它不仅继承了《大学》杂志的自由主义观念,而且比它走得更远,因为它反对“坐而论道”,主张从事实际的政治运作,也就是通过参与选举来与相抗衡。

  “借着《台湾政论》这个桥梁,在从民国58年的几次选举以来,已经形成的新生在野政治人物,与从《大学》杂志时期政治改革运动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,才得以结合,这个结合使党外的力量、素质提高了。”

  尽管刊物被停,党外在选举中仍获得辉煌的胜利,康宁祥、黄信介均以高票出线,许世贤和黄顺兴也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当选。郭雨新在宜兰参选,本来呼声很高,但在选举中竟意外被推出的林荣三击败,后来郭雨新发现在计票时竟判定出3万张废票,便具状控告林荣三贿选,但却不为“法庭”受理。

  经过1969、1972和1975年三次选举,在野势力不断聚集,台湾报刊越来越多地用“党外”来称呼他们。

  “党外”一词,在台湾的政治史上是一个专有名词,它指的是以外持不同政见的人士。

  同为党外人士的李筱峰在《台湾四十年》一书中,对“党外”一词作了如下解释:

  “‘党外’一词,原本只是对非籍的一个泛称。早期无党籍的候选人,多以‘无党无派’标榜,而少用‘党外’一词。自从黄信介、康宁祥崛起后,‘党外’一词大量使用,无形中‘党外’一词便成了无党籍中的政治异议分子所共同使用的号志。在这个界定模糊、含义笼统但又简短的号志下,一些政治异议分子经由数次选举而逐渐凝结成一股在野的政治运动。”

  1977年11月,台湾进行五项地方公职人员,即省市议员、县市长、县市议员、乡镇市长及乡镇市民代表选举。

  有着地方背景的党外候选人,纷纷为自己涂上群众代言人的油彩,并以地方利益的保护者的身份向发起更为强烈的挑战。

  由于党外势力的形成,此次选举中他们首次展开了全岛性的大串联,不仅康宁祥、黄信介、黄顺兴等南北奔波助选,许信良在桃园县,洪照男在高雄市、余登发的女婿黄友仁在高雄县、曾文坡在台中市、苏南成在台南市分别参选县市长,加上张俊宏、林义雄等参选省议员,这使得这次堪称台湾实施地方自治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选举,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,整个选战的热烈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。

  据统计,当时的投票率在台北市为7成,台湾省更高达8成,显示民众参与选举热情的空前高涨。

  选举结果,党外势力取得极大的胜利,共获得4席县市长(桃园县、台中市、台南市和高雄县)、21席省议员和6席台北市议员。

  此次选举中,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桃园县。许信良因未获提名,自行投入选举,后又遭开除党籍,便正式加入党外阵营。

  籍候选人欧宪喻依靠该党的全力辅选,一开始在声势和财力上都超过许信良。在此情况下,许信良便广邀党外知名人士为其助选,并大胆启用年轻人为其进行竞选工作,使其选情呈现“开低走高”的趋势。

  当天上午,位于桃园县中坜国小的投票所人潮汹涌。这时,一对年迈的夫妻钟顺玉、邱涂菊挤进人群,准备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。不知是受两位老人的参政热情感动,还是出于别的考虑,该投票所主任监察员、中坜国小校长范姜新林便主动上前,帮助老人将圈选了许信良的选票投入票箱,但是姜女士手指上沾有的墨水却留在了一张选票上,根据当时的有关规定,这张选票在计票时肯定要被判定为废票了。

  此一情景,却没有逃过当时在场的许信良支持者林火炼、邱奕彬的眼睛,他们便称范姜新林是在故意做手脚,试图压低许信良的得票数。

  在场的选民,也以许信良的支持者为多,在一片哄闹声中,有人开始喊打。范姜新林见势不妙,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,便赶忙逃往中坜警察分局寻求保护。

  愤怒的群众听说使用卑鄙手段“做票”,哪肯善罢甘休,民众又一哄而上,赶到中坜警察分局,一时之间,这里聚集起无数民众,据报道可达万人之多,而在当时,整个中坜市的居民总共也不过是12万人。

  人越聚越多,有的要当局惩办范姜新林,有的则借机宣传鼓动,还有的只是围观起哄,人多嘴杂,群众的情绪越来越高涨。

  在部分党外人士的鼓动下,事情迅速向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,群众开始以行动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。

  下午4时,迫退到警察局围墙内,有人用石块向警察局的窗户乱砸,还有的人将门口的警车推翻在地。

  5时,前来增援的镇暴警察赶到,民众并不退缩,镇暴警察乘坐的卡车被烧毁。随后,警民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。

  在混乱中,群众点燃了8辆警车和60余辆警用三轮摩托车,镇暴警察也向民众开枪射击。

  在冲突中,19岁的“中央大学”学生汪文国的头部被子弹由颈部向上穿过,被送往医院抢救,几天后在“荣民总医院”不治死亡;18岁的市民张治平被刺刀刺伤颈部及左背部。10时,军队开进现场,与民众继续对峙。11时30分,群众放火焚烧中坜警察分局。

  混乱局面持续一夜。次日凌晨,当局宣布将范姜新林移送法办,并宣布根据计票结果,许信良领先对手8万余票,已经当选桃园县长,群众才陆续散去,事态逐渐平息。

  而在当天,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(CBS)记者在现场采访,在目睹全过程后向本部发了《中坜火烧》电讯,当天,CBS向全美广播了中坜事件的始末,美国舆论纷纷指责的卑劣行径。

  结果,林益生等人被定犯有纵火罪,判以徒刑;牙科医生邱奕彬被控伪证,处以有期徒刑一年半,缓刑三年。

  中坜事件是迁台后举办“地方公职人员选举”以来,所发生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政治性事件。事件发生后,社会舆论和传媒有不同的评说,有说是人为制造的,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民众民主意识的一次大觉醒。

  此一事件的另一影响则是发生在内。在中坜事件之后改组中央党部,将负责选务的组织工作会主任李焕逐出党务系统,李所兼任的“青年救国团主任”和“革命实践研究院”主任等职也被免去。

 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【关注】我私聊,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第一时间回复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今年不举行总理记者会,如无特殊情况,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

  她首胜特朗普!或在“超级星期二”被淘汰,民调:6成前支持者担忧拜登年龄

  英特尔酷睿 i9-14900KS 处理器提前发货:1.5V 电压,6.2GHz 频率

  SKG 推出健康监测手表 S7 尊贵款:支持血压监测等,售价 2999 元

  vivo X100 Ultra再次被确认:内存满血+蔡司再进化,可惜发布较晚

  iPhone SE4再次被确认:继承iPhone14元素,主打中端手机市场

  骁龙8 Gen4处理器:频率飙升至4.3GHz,成本与功耗却成了关键!